天津:“体育过节”成为节庆新民俗
828 2024-09-29
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答:《通知》出台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。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。习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,为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。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,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,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。新的征程上,学校美育肩负着新的使命和作为。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批示回信精神。习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,多次对学校美育作出重要指示。2018年8月30日,习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时强调,做好美育工作,要坚持立德树人,扎根时代生活,遵循美育特点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。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,习强调,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。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习的重要指示,为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三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。党的二十大提出建成教育强国、人才强国、文化强国等战略目标,要求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。美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、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,具有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价值功能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。根据教育部党组部署,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已列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,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。四是着力破解当前学校美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。2020年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,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做出全面统筹部署。近年来,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,但对标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,学校美育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,亟需对新时代美育价值功能再认识、再深化。教育部在前期已试点开展浸润行动基础上,为巩固深化试点成效,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工作体系,经过深入充分的调研、起草、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,明确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。
答:《通知》是对中办、国办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的延续、深化和推进,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整体推进学校美育工作。
《通知》聚焦深化学校美育内涵,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,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,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,实现提升审美素养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。《通知》首次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、以美育浸润教师、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,提出阶段性实施目标,推动形成全覆盖、多样化、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。
《通知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基于理论与实践、方向与方法、守正与创新、共性与个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和系统谋划,立足当下,展望未来,提出开展美育教学改革深化、教师美育素养提升、艺术实践活动普及、校园美育文化营造、美育评价机制优化、乡村美育提质发展、美育智慧教育赋能、社会美育资源整合等八大行动,系统化部署了美育浸润行动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,创新美育推进思路。
《通知》明确提出浸润行动的阶段性目标。到2027年,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,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展示机制基本建立,跨学科优质美育资源体系初步建成,面向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美育课程实现全覆盖,艺术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全面开展,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,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,涌现一批特色发展的示范学校。再用三到五年时间,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,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,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,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,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,成效明显增强。通过持续努力,推动形成全覆盖、多样化、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。
答:《通知》要求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,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,遵循美育特点,突出价值塑造,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。加强美育与德育、智育、体育、劳动教育的融合,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,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。《通知》强调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,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,将艺术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发挥育人价值上,用美育改造并升华艺术教育,从而提升学生审美素养,实现价值塑造、丰富精神生活、完善人生品格、涵养文明言行、推动社会和谐。
答:学生是美育工作的中心,坚持面向人人是美育工作的基本要求。《通知》要求以美育浸润学生,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、审美感知、艺术表现、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,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,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,活力更加彰显,人格更加健全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,打造艺术活力课堂,激发学生积极性,提高参与度,展现学生自信和风采。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,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态化学校艺术展演机制,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和平台。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,重在关注学生个体成长,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,全面考查学生发现美、感受美、表现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
答:教师是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关键。《通知》要求以美育浸润教师,发挥教师职业的美育功能,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,塑造人格魅力,涵养美育情怀。通过实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,强化与提升各学科教师的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,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培训计划。抓好教师源头培养,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,将美育素养有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,办好全国艺术教育类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。
答:校园文化是师生的心灵家园,要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。《通知》要求以美育浸润学校,打造昂扬向上、文明高雅、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,建设时时、处处、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。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,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资源,引导师生坚定文化自信。建设丰富多样的艺术社团,加强国家级示范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团建设,建立国家重大演出与学校社团的活动交流机制。充分利用校内各种平台,特别是橱窗、展示屏、校园广播、电视台、校园网等打造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。
答:推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。一是优化推进机制。探索以县域为基点、市域为统筹、省域为指导,完善全面提高乡村美育质量的工作机制,因地制宜推进县域内优秀美育教师流动授课、优质美育课堂资源共享,促进学校美育优质均衡发展。二是构建交流机制。建立高校与中小学、城乡学校之间“手拉手”相互学习交流和帮扶机制,探索高校艺术社团和乡村学校双向交流机制,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美育主题研学实践活动。三是完善展演机制。多形式搭建乡村学生专场展演平台,鼓励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开展学生个性化艺术展示。四是增强师资力量。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培训,支持艺术院校参与城乡规划和乡村振兴。
答:《通知》结合当今科技发展进步、教育变革趋势和青少年身心特点,提出实施美育智慧教育赋能行动。一是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,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地方平台,开发并持续更新上线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。二是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,探索运用云展览、数字文博、虚拟演出、全息技术等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。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利用传感技术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虚拟现实等活化教学内容、创新教学方式、丰富艺术体验、改进评价过程。
答:《通知》要求健全学校美育协同推进机制。一是发掘在地文化,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充足保障,推进有条件的地区、学校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、文艺院团交流合作与双向互动,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、实践活动服务。二是强化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,鼓励开展家校共建和社会服务。三是推动引进来、走出去相结合的交流模式,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外学生艺术夏令营、冬令营等,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学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动。
答:《通知》出台后,抓好落实是关键。一是加强组织领导。要求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,完善制度保障,加强统筹协调,强化督导评估,将其作为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。教育部门和学校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,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。二是强化条件保障。要求各地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校美育工作,鼓励高校单独设立美育专项经费,中小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。要保障基本的艺术场地设施和器材器具,整合社会美育资源。三是加强宣传推广。要求各地各校探索创新深化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途径,加大宣传推广力度,广泛凝聚社会共识,营造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。